相比在校生和脱产考生,在职考研还需要经历更多挑战:
和年龄赛跑
如今,各行各业对求职者和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水涨船高。学历成为很多人职场晋升的“硬门槛”。但对于在职人来说,年龄已经不再是优势,加上“三十而慄”的现实焦虑,是否读研、何时读研,成为人生难题。
见缝插针式备考
几个月的备考周期转瞬即逝。昨天还在背单词、刷阅读、做数学题,今天却已经到了报名节点。时间永远不够用,效率必须拉满。
未完成的考研梦
工作多年后,依旧有人放不下当初那个“考研梦”。可现实却常常让人无法专注备考,一次次搁置,一次次错过。
对于在职考研人来说,能否竞争过拥有大量复习时间的在校生和脱产往届考生并且成功上岸,合理的规划和高效的复习状态尤为重要。
在职考研的“4步上岸攻略”,每天2小时也够用:
1.选专业:优先“2科联考”,避开“考数学+3门专业课”
推荐专业:MBA、MPA、MEM(管理类联考,考英语二+管综,备考简单)、社会工作(考英语二+331社会工作原理,不考数学);
慎选专业:理工科(考数学一/二,难度大)、文学类(考3门专业课,背诵量太大)。
2.定计划:按“6个月周期”,分3阶段推进
基础期(1-2月):每天1.5小时,过1遍教材(只看重点章节,用思维导图记框架);
强化期(3-4月):每天2小时,刷真题(只做近5年,重点看错题)+背核心考点(用“关键词记忆法”,比如专业课只记“定义+3个特点”);
冲刺期(5-6月):每天2.5小时,模拟考试(严格计时)+(看目标院校老师的论文、近1年热点)。
3.抓重点:这3科“性价比最高”,别平均分时间
英语二:每天30分钟背单词(用“词根词缀法”),30分钟做阅读(总结“题干定位+选项排除”技巧),最后1个月练写作模板(记3个万能开头结尾);
管综(数学):只看“应用题、几何、概率”(占80分),难题直接放弃,确保简单题正确率80%;
专业课:优先背“近5年真题反复考的考点”(比如某院校社会工作真题每年考“个案工作方法”),冷门考点可以不看。
4.心态:接受“不完美”,但“别放弃”
学不进去时,想想“为什么考研”(比如“评职称需要硕士证”“想跳槽到更好的公司”),目标越具体,越能坚持;
每周留1天“完全放松”(陪家人、看剧),避免burnout(过度疲劳);
记住:在职考研“坚持到考场,就打败了35%的人”,很多人不是输在实力,而是输在“没去考”。